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三湘时评丨网约摩托车不能成为“脱缰野马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30 00:49:00 浏览:37375

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

近日,多个网约摩托车平台在三、四线城市上线,以“3公里5元起”的低价和灵活穿行优势迅速走红。然而,这一新兴出行方式在填补短途出行空白的同时,也因安全监管缺位、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引发不少争议。网约摩托车平台运行合不合法?如何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?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。

与汽车相比,摩托车在车辆稳定性和防护性能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,且一旦发生事故,后果往往更加严重。据交管部门最新统计,2024年,青年摩托车驾驶人万人事故数是汽车的2.58倍。为网约摩托车安全“上把锁”,迫在眉睫。

从实际运行来看,一些平台在《用车协议》中明确规定,司机出现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与平台无关。这一免责条款将安全责任完全推给了司机和乘客,平台的监管责任体现在哪里?此外,保险缺失等问题也使得乘客和司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。在事故发生时,若是出现保险理赔困难、责任划分不清的状况,司乘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。网约摩托车运行亟需规则来兜底。

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,但我们必须确保,那些旨在保护安全的法律,不会以创新的借口被抛弃。面对网约摩托车这一新事物,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有权威界定。如果可以运营,地方应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细化相关规定,明确平台、驾驶员以及乘客的责任与义务。在准入机制上,应构建严格的车辆和驾驶员审核体系。对于进入平台的摩托车,可参考两轮机动车安全认证标准,对行驶速度、制动距离等进行限制;对驾驶员,可实行“双证双审”制度,除驾驶证外,还需考取交通法规与安全运营专项资格证,并建立动态的背景数据库……对网约摩托车的管理越细化,平台、司机、乘客才能更安心。

新事物的发展,总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。网约摩托车的出现,正如当年网约汽车的萌生一样,同样属于新技术的应用,有一个发展规范的过程。是叫停,还是为它铺就一条安全、有序的发展之路,是科技创新浪潮下各方应有的考量。